top of page

20
​22

12.04

(日)

流變國土 議程表

# 專題七

流變國土.海岸線退縮

七股地區與曾文溪口有著豐富的沙洲、潟湖、鹽田濕地、河口濕地等景觀。除了孕育豐富生態資源外,潟湖由於水域靜穩,外有天然離岸沙洲為屏障,是牡蠣養殖產業之重要場所。然而,七股沙洲與潟湖正面臨消失的趨勢。曾文溪自最後一次改道後因興建河堤而被固定於今日的樣貌,出海口朝西南,難直接為七股沙洲提供砂源;且曾文溪上游的水庫、防砂壩的興建,導致流至出海口之砂源大幅降低,加上海岸沿線結構物引起的突堤效應使得沿海漂沙受阻,導致七股沙洲的泥砂整體逐漸流失。另一方面,七股潟湖正逐漸陸化中,潟湖水位上升,內陸連接潟湖之排水系統能力下降。同時,面臨氣候變遷下之海平面上升,人為營力與自然營力交互作用下西南沿海國土的土砂平衡、水之去留等課題,以流變為日常。此次論壇將由王筱雯教授擔任主持人,邀請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與奧勒岡大學學者分享對臺灣西南沿海的觀察,並加入臺灣公私領域相關人員的觀點,延展對話,一同展望海岸線退縮下可能的未來因應模式。

# 專題八

流變國土.地景危機

除了國土邊界的流變,曾文溪下游土地風景的流變亦十分迅速,以七股為案例焦點,七股土地包含魚塭、光電板、紅蔥頭農田、黑面琵鷺棲息保育地等多樣化的風景,然在群體經濟、生態意識等多方思考下,七股的地貌急速改變,本子題以邀請在地產業、生態等實際操作與面對者,試圖共譜出七股這塊土地的未來風景。

底04.png
王筱雯.jpg

王筱雯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

王筱雯教授任職於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研究涵蓋(1)以參與式規劃與水門操作,營造濕地水文環境;(2)探討拆除七家灣溪一號壩之河道演變,並綜合經濟及水資源面向,研擬水庫泥砂管理策略;(3)以風險評估及風險溝通進行氣候變遷下之災害治理;(4)建立最小衝突之再生能源選址架構,減緩環境保育與綠能發展間的「綠色衝突」。近年獲National Geographic Global Explorer Grant、Fulbright Senior Research Scholar、Alexander von Humboldt Research Fellow、遠見雜誌USR大學社會責任獎、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等肯定。

未命名-4_工作區域 3.png

Adrienne Dodd

加州柏克萊大學景觀建築與環境規劃系博士生

未命名-4_工作區域 3.png

Matt Kondolf

加州柏克萊大學景觀建築與環境規劃系教授

Matt Kondolf 為河流地形學家,從事環境河流管理和修復。教授水文學、河流修復和環境科學與規劃。其研究關注人類與河流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易發洪水土地的管理、河流和水庫沉積物的管理以及河流修復,並針對上述主題發表大量文章。

 

著作 《Tools in Fluvial Geomorphology》是該領域的重要參考文獻,其曾擔任美國和州政府機構的河流管理和修復顧問,並被聘任於美國國會、加利福尼亞州立法機構、美國最高法院以及海牙國際法院和常設仲裁法院提供專家建議。

楊佳寧.jpg

楊佳寧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工程美學中心水利部工程師

楊佳寧博士的專長為河相學、生態工程和環境規劃,多年來致力於河溪復育的跨領域整合。台大土木系畢業、日本東京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地景建築與環境規劃博士,曾任教於加州州立大學波莫那分校,於美、日都有實務經驗。現任職於中興工程顧問公司的工程美學中心。

謝明昌.jpg

謝明昌

經濟部水利署第六河川局局長

曾任經濟部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主任、第十河川局副局長及第九河川局局長等,目前第六河川局局長。致力於水利政策、防災、危機處理、河川流域之治理及管理,以及跨域合作、公私協力及溝通協調等專業領域工作。

未命名-4_工作區域 3.png

張登文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曾任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副處長、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副處長、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副處長,目前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致力於台江國家公園創新思維經營管理作為,以促成保護國家特有自然資源、野生動植物及歷史襲產等永續發展,進而與地方共存共榮之目標,據以擘劃台江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具體作為,逐步落實國家公園計畫願景。

洪申翰.jpg

洪申翰

立法委員

長期任職於環境組織,投入能源轉型、環境治理、氣候治理等政策工作,亦擔任中央與地方政府能源諮詢委員,協助政策規劃。現任中華民國台灣第十屆立法委員,努力促成台灣社會成功轉型。

未命名-4_工作區域 3.png

Yekang Ko

美國奧勒岡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學系教授

Yekang Ko為奧勒岡大學景觀設計系副教授,教授景觀前期規劃,帶領設計工作室,以及氣候設計及景觀規劃和分析。她的研究重點是可持續能源景觀、綠色基礎設施(GI)及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物理規劃和設計。其教學和專業項目以社區服務和推廣為基礎,與當地和國際政府、非營利組織、專業人士和教育工作者合作。

 

Yekang Ko目前正在指導大學部學生(BLA)和環太平洋大學協會 (APRU) 的可持續城市和景觀中心。她也是奧勒岡大學人類景觀實驗室(L4H)聯合創始人,該實驗室通過研究設計和教育支持社會和環境正義。在L4H,她領導了由奧勒岡大學彈性倡議和奧勒岡大學基金會資助的「機會村」(Opportunity Village Project)計畫。

未命名-4_工作區域 3.png

邱花妹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專長為環境社會學。研究關注國家、資本與社會如何形塑環境爭議與發展路徑;從環境正義、能源民主與公正轉型等知識曲徑及規範性關懷投入教學、研究與社會實踐。

沈軒宇.jpg

沈軒宇

七股監督光電青年聯盟 / 成員

七股在地返鄉青年,曾於北部任職環保團體推動台灣能源轉型政策,發現家鄉七股因光電開發帶來許多爭議,返鄉後執行漁電共生環社檢核,田野過程中意識到現行光電發展政策仍有許多闕漏處,盼透過架接起社會、生態、光電產業的對話橋梁,從七股案例出發探詢台灣地面光電的未來發展方向。

未命名-4_工作區域 3.png

廖宜霈

股份魚鄉共同創辦人

廖宜霈與林筱菁於106年以七股為基地創辦「股份魚鄉」,是臺灣第一個以「養殖漁業」為核心的「食魚教育」團隊。股份魚鄉以教育設計和產地體驗的方式推廣七股友善養殖水產,目的在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認知距離,服務範圍涵蓋「從產地到餐桌」各面向。股份魚鄉長期在第一線從事文化教育、水產販售、解說導覽,也協助台江國家公園推動生態旅遊、社區培力、建立漁民夥伴關係。

Connect with us

曾文溪流域國際論壇:水生、人造,對河流說 ——

 

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社團法人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

承辦單位:總爺藝文中心

執行單位:日青創藝有限公司

論壇聯絡人:林小姐 sandy61114@gmail.com

  • Facebook

© 2022 by Mattauw Earth Triennial. 

bottom of page